中醫學認為影響一個人之健康的成因有三大因素,一是「外因」,二是「內因」,而另一種便是「不內外因」了。
凡是病從外來者為「外因」;病從內裏而起者為「內因」;不屬此範圍內的,例如:有意外之創傷及有蛇蟲鳥獸類所傷害的,便為「不內外因」了。
「外因」方面主要是與氣候季節有關,由天氣變化所引起之「邪淫」入侵人體,引起了病變,這種現象超越出了常軌,中醫學上稱這些邪氣為「六淫」這就是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。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」本為一年四季裏的常氣。春主風、夏主暑、長夏主濕、秋主燥、冬主寒。在一般之情況下稱為“五氣”。又因為暑即是熱熱極能化火,其餘「風、寒、燥、濕」在某些條件之下亦能化火。因此將「火」加入了,大家都改稱這些為「六氣」。六氣本為正常之氣候,故稱之為“正氣”。但是,如果在非其時而有其氣,便是反常了的氣候,那就叫做「邪氣」,例如有風邪、暑邪、濕邪、寒邪等之類别,又因這種現象都是越出了常軌,故又稱這些為「六淫」了吧!
六淫是:
風: | 輕者傷於表,症見有鼻塞聲重,時流清涕、咳嗽、稍重者,則身熱、頭痛、自汗或全無汗。 重者中於裏,在經絡為口眼歪斜,手臂麻木,肌肉不仁,身體重着,在臟腑為口流痰涏,舌强語蹇昏不知人也。 |
寒: | 傷於表者,症見惡寒身熱,頭頸强痛,體疼無汗中於裏者,為嘔吐、泄瀉、腹痛、四肢厥冷等。 |
暑: | 輕者,症見身熱汗多、煩渴、倦怠、少氣。 重者,為昏倒下來、壯熱、身軟、汗出氣粗。 |
濕: | 表濕,症見寒熱、頭脹如裏、胸悶、體重。 內濕,在中焦者為胸悶、舌膩、脾胃不知。 在下焦者為泄瀉、足腫、小便不利、積濕成水、而腹部腫脹或流溢皮膚為上下浮腫。 |
燥: | 秋燥傷表,症見徵熱乾咳、鼻燥、口乾、津液枯燥。 傷於內,則為口乾、消渴、唇燥皸裂、大便閉結等。 |
火: | 為邪熱燔灼,症見壯熱、口臭、腹滿便結。 邪火鬱結不發,症見煩悶、頭脹、牙痛、喉痛與腫。 君火上亢,則症見煩躁不寐、舌尖紅絳。 相火不靜,則症見有頭脹、耳鳴夢遺。 虛火內燔,則症見潮熱盜汗、面部泛紅等。 |
「內因」以七情為主,還有痰、瘀、寄生蟲等,同為重要因素。七情者,乃是人之情志,即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。中醫學認為人之情志影響心理、生理變化最大。「內經」指出:怒則氣上、喜則氣緩、悲則氣消、恐則氣下、驚則氣亂、思則氣結、憂則氣閉。又認為喜則傷心、怒則傷肝、憂思則傷脾胃、悲則傷肺、恐則傷腎、驚則傷膀胱等。故此,七情發病是一種情志疾病,是基於外界事物的刺激,使精神上發生變化,由於外界之刺激的不同,精神的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映,因此常見的症狀有抑鬱不樂,喜怒無常,心煩意亂,驚愓善疑,失眠夢多,悲哀哭泣,不飢不食胸悶嘆息,嚴重者,神志恍惚,疑神疑鬼,語言錯亂,如醉如痴,瘋瘋癲癲等。
七情所引起之病變,主要是「氣」的變化,內經提出了氣上、氣緩、氣消、氣下、氣亂、氣結。又根據這理論令到有氣滯、氣壅、氣鬱、氣閉等之影響,總,之七情所影響最先的先是「氣」也。中醫學又認為「氣」與「血」是不可分離的,故病情再進一步所影響到的是「血」了;血氣運行受阻,健康上就出現很多問題了,七情己經在精神上起了變化,並使內在的生活情況改變了,即使刺激不再存在時,也不能立即恢復健康。
「內因」還有痰飲之問題,痰就是脾陽衰弱,水濕不化,凝聚成痰,肺熱煎熬津液,亦能成痰。故此痰與肺和脾之關係最為密切。痰的主要症狀為咳嗽,阻礙氣機肅降則為喘息,痰亦能流竄於經絡之中,因此會出現手足麻木、舌強蹇澀、瘰癧癭瘤等症。而痰亦分有寒痰、熱痰、燥痰、濕痰、風痰等,這等都是非常複雜之症狀問題。
「飲」就是飲食,飲食為營養的泉源。故此,貪腹口慾,飲食沒有節制,不能運化,亦會出現問題而致疾病而生。例如胸膈痞悶,脘腹脹痛,吐逆吞酸或由此引起之寒熱、頭痛、腹痛、泄瀉等,都稱為傷食,傷食多數成為腸胃病,也有本身消化功能薄弱,不能多食,食後飽脹,稍進一些油膩之食物,便會有腸胃不適,導致有泄瀉,大便溏薄等問題。因此有能食不消化,知飢又不能食之病症了。
另外還有寄生蟲等問題,寄生蟲可寄生於肝、腸、胃、肺等內臟,令到患者出現面肌瘦、眼眶色黑、鼻亦無光、肛門痕癢、唇生白點等問題,必須要將蟲杜寺,才能令健康恢復。
「不內外因」是乘搭汽車、輪船等,上落碰撞、骨折瘀腫、扭傷筋骨等症;也有受湯火灼傷、燒傷等;亦有受金屬硬物、刀、刃、劍戟所傷或撞傷等等。
更有些受到毒蛇猛獸噬咬而受傷,也有些因為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中毒,或葯物中毒等;另外還有房室傷,那是指色慾過度、精氣受損、面色憔悴、神情憂鬱、腰酸背痛、四肢清冷無力、夢遺滑精、陽萎早泄、陰冷、心悸、盜汗等問題。
以上種種問題,都是影響健康生活之因素;所以中醫學是以辨症論治;從基本之學理,望、聞、問、切等;了解病因、病症和病之部位等,分辨疾病的性質從而定出治療之方針,根據方針來處方用藥,或用針灸之法等去治療疾病。